2023年7月28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0场-自治区民委专场),自治区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闫慧龙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民委二级巡视员、经济发展处处长陈平,自治区民委二级巡视员、政策法规处处长孙学文,自治区民委监督检查处、社会发展处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6月,习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民族工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各族人民心向党,“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完成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的实践中取得了新的成绩。下面,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是把牢方向,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自治区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示范带动各级党委(党组)认真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作为主题教育重点研学内容,深入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持续推动落地落细落实。7月5日,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号召全区上下全力办好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泛亚电竞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时比例提高到10%以上,累计举办培训班833期,培训党员、干部32万人(次)。
二是凝心聚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区各地、各部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组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团,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与国家民委“道中华”宣传品牌合作,常态化宣传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已集中宣讲4万多场(次),受众300多万人(次)。坚持用文化浸润民族团结,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众读本》《“石榴籽”绘本丛书》,推出综艺三部曲《长城长》《黄河魂》《中国龙》,播出大型文博益智节目《馆长·请亮宝》《根脉》,编创儿童舞台剧《国家的孩子》。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引发热烈反响,《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包揽两届华表奖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舞剧《骑兵》《草原英雄小姐妹》屡获大奖。交响乐《旗帜》、民族管弦乐《思路草原》走进全国40个城市开展近60场巡演。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乌兰察布市成功举办。实施“红色百年内蒙古”工程,出版了《中国内蒙古历史(第一卷)》《简明内蒙古地方史》《守望相助: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集》,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内蒙古卷》编纂工作。着力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纳入教育教学。全区现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9个,国家四部委命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命名的研究基地1个。
三是共谋发展,着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十四五”促进边境地区发展实施方案等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今年以来累计下达中央及自治区本级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7.14亿元,优先支持发展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解决了边境地区群众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团结奋斗固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行”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组织20个边境旗(市、区)的抵边苏木(乡镇)和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334个嘎查(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四是多措并举,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围绕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研究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示范测评指标,推动兴安盟等地先行试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着力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创建工作升级版。全面参与实施全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创新做好“融”的文章。全区现有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5个盟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73个地区和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15个集体、234名个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
五是法治护航,努力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和水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监督检查、实绩考核等措施,持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印发全区民委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各项法治宣传活动,努力推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全方位、全覆盖和常态化、全员化开展,不断提升各族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完成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实践中展风采、作贡献,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内蒙古日报记者: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陆地边境线占全国五分之一,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方面任务重大。请问自治区在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采取了哪些政策举措?
自治区民委二级巡视员、经济发展处处长陈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区地处祖国北疆,是全国9个边疆省区之一,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固边兴边富民任务十分艰巨。
我区始终牢记习的重要要求和殷切嘱托,严格落实党中央强边固防、促进边境地区发展部署要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位推动、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各项工作,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安宁稳定、民族团结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边境地区发展,对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稳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推动解决守边固边兴边富民等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自治区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形成按职责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开展。
二是健全政策体系,立足长远规划。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边民支持力度促进守边固边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边民补助管理办法》《新时代支持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四五”促进边境地区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国务院“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方位多角度支持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共促合力。自治区从财政投资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固边兴边富民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自治区财政加大对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十四五”以来,已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33.38亿元;自治区发改委积极争取和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年均规模达4亿元,重点用于兴边富民中心城镇建设;自治区民委将兴边富民行动作为资金分配重要因素向边境地区倾斜安排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十四五”以来下达资金7.6亿元,占全区该项资金总额的39%。其他有关部门也根据职责任务给予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有序绿色发展。我区边境地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地区,基本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发展相对滞后。自治区立足实际,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区域主体功能,立足清洁能源,发挥口岸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把握开发节奏,保持开发强度,合理有序地促进沿边经济发展,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是围绕工作主线,实现团结固边。把凝聚民心、维护团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工作着力点,持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切实自治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北方新报记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每年五月是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五月最后一周是民族法治宣传周,请问今年自治区是如何安排部署这项工作的?各地各部门是如何开展的,成效如何?
自治区民委二级巡视员、政策法规处处长孙学文:做好“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下面,我就自治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工作作一简要介绍。
一、“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工作安排部署情况。全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工作由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牵头调度,自治区民委具体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司法厅协同配合。今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印发工作方案。4月中旬,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宣传部、自治区民委、司法厅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明确了活动主题、宣传内容、工作任务,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有形有感有效”“做深做细做实”的总体要求,扎实有序组织实施。二是举办启动仪式。4月下旬,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宣传部、自治区民委、司法厅联合在包头市举办了启动仪式,对“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工作做出全面动员部署。全区各盟市、各旗县(市、区)、自治区各单位及时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做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切实提高了活动知晓率,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全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工作取得的成效。根据自治区统一安排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同向协力、同频共振,在健全工作体系、聚合宣传力量、丰富活动形式上下功夫,采取各族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线上”与“线下”联动,广泛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进各领域。2023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期间,全区各部门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嘎查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普法书籍、宣传资料、宣传制品100余万份(本),开展政策解读、政策咨询3万余场次。各地区各部门以“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为载体,逐步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不断深入人心。
内蒙古晨报记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平台,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请问自治区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治区民委监督检查处处长李志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总揽性举措,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就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一简要介绍。
一是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把牢主线,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深化内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建工作的核心目标和衡量标准,围绕“融”字,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创建提质增效。大力传承弘扬我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讲好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美牧场献国防等民族团结进步内蒙古故事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制定各族青少年交流实施方案、各族群众嵌入式发展实施方案、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丰富形式,全区各级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1230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3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5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7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广场8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46个,成为展示我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重要窗口,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宣传教育实践研究阵地,推动“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深入人心。创新方法,在大力推进创建工作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乡镇苏泛亚电竞木、宗教活动场所、连队、网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进景区、商场、“两新”组织、窗口单位等“8+N”进活动。深入开展联创共建,在电力、税务、检察、消防等系统纵向推进,打造各系统创建品牌,涌现出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赤峰市元宝山区税务局、锡林郭勒供电公司、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民检察院等一大批行业典型。加强与自治区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协作,不断推进创建进青少年群体、进家庭、进岗位,把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理念传递到各行业、各领域,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大力培树示范典型,全区5个盟市、73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09个地区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深入开展表彰活动,215个集体和234名个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2125个集体和2842名个人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各地区、各行业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进一步夯实。
三是踔厉奋发,推动新时代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修订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命名办法和测评指标,做好第十一批全国、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推荐命名工作,推动示范区示范单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制定完善实施方案,支持部分地区和单位先行先试。推动创建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为努力完成习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面建设“模范自治区”作出积极贡献,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习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请问自治区是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过程的?
自治区民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陈刚: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一项全区性、综合性的群众体育赛事,更是展示民族团结、引领时代风貌的民族盛会。《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四年举办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了一项法定活动。
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23年7月8日至13日在乌兰察布市成功举办。设15个项目的竞赛和4个项目的表演,运动员、领队、教练员、裁判员、民族大联欢、驻停表演人员达到2270人。大会期间,各民族参会者奉献了一场又一场技艺高超的比赛,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
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举办的首个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开幕式创意、会徽、吉祥物设计和主题歌创作等方面,始终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进一步引导全区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按照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模式,增加了开幕式驻停表演和民族大联欢活动。这两项活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区别于其他类型运动会的重要特征。通过开幕式驻停表演和民族大联欢活动充分展现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当地发生巨大变化和各民族投身强国建设新征程的时代风貌泛亚电竞。